主題:多模式麻醉與止痛
受訪者: 高雄榮總麻醉科孫國清主任
一、麻醉醫師在手術中扮演何種角色?
麻醉醫師在手術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不僅是患者生命的管理者,也是外科醫師的重要合作夥伴,確保手術順利進行。其主要職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疼痛控制-確保患者在無痛或適當的麻醉狀態下接受手術,選擇並執行適合的麻醉方式(全身麻醉、區域麻醉或局部麻醉)。
2. 生理監控-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徵象,包括心率、血壓、呼吸、血氧飽和度及體溫等。根據患者的生理反應調整麻醉藥物的劑量與深度,維持內環境穩定,提供外科醫師穩定的手術條件。
3. 協助外科醫師手術-麻醉醫師確保患者處於穩定的麻醉狀態,避免患者生理波動影響手術進行。在需要時,協助調整患者的體位(如俯臥位、側臥位)以配合手術操作。提供血液或液體管理,支持外科醫師在大出血或其他特殊情況下的需求。
4. 突發狀況處理-若患者在手術中發生意外(例如過敏反應、氣道阻塞、出血性休克等),麻醉醫師需迅速作出判斷,採取急救措施,並與外科醫師密切配合以共同解決問題。
5. 術後照護-協助患者術後從麻醉中平穩甦醒,處理術後疼痛管理、噁心嘔吐等相關問題。確保患者術後生命徵象穩定,為後續的恢復過程提供支持。
麻醉醫師不僅負責患者的生命管理,也在手術團隊中扮演重要的協作角色,其專業能力與即時反應為外科醫師創造良好的手術環境,同時保障患者的安全與舒適。
二、手術前都會要求進行麻醉術前衛教,真的有必要嗎?
有必要。麻醉術前衛教能幫助患者理解麻醉過程,減少焦慮,並提高手術成功率。內容包括:
1. 評估患者健康狀況,降低麻醉風險。
2. 說明麻醉的選擇與可能的風險。
3. 提供術前注意事項,例如禁食規定,避免併發症。
4. 解答患者疑慮,增強信任與配合度。
三、麻醉衛教時介紹的自費項目,真的有必要性嗎?
自費項目的介紹是基於患者需求與醫療選擇的透明化,並結合術後加速康復的理念,以促進患者在手術中的舒適度與術後恢復。部分自費選項確實具有其臨床必要性,尤其是在ERAS的框架下,以下為常見的選擇:
1. 先進麻醉技術-採用現代化的麻醉方法,例如區域阻滯技術或靶控輸注(TCI)技術,可提供更精確的疼痛控制,減少麻醉藥物對患者整體代謝的影響,有助於術後快速甦醒與早期活動,符合ERAS的核心理念。
2. 多重模式疼痛控制-自費選擇的PCA患者自控式止痛系統、區域阻滯技術以及長效止痛藥物能有效緩解術後疼痛,提高患者的舒適度,並促進早期進食與活動,加速術後康復。
3. 其他-術前營養支持、術中低溫保護設備等,均是提升患者圍手術期體驗與復原的重要環節。
醫院有責任詳細說明每項自費選擇的優勢與可能的限制,並與患者共同討論其需求與經濟狀況,以便患者作出知情且符合個人情況的決定。透過結合ERAS理念,自費項目不僅提升了醫療品質,還強調了患者需求導向和恢復過程的個性化,達到安全與高效的醫療目標。
四、全身麻醉、半身麻醉到底是什麼?
1. 全身麻醉:透過藥物讓患者進入完全無知覺的狀態,手術過程中無法感知疼痛且完全無記憶。適用於大型手術或需完全靜止的手術。
2. 半身麻醉:又稱局部或區域麻醉,僅針對手術部位下方進行麻醉,患者保持清醒,但不會感覺疼痛。常見於下半身手術如剖腹產、膝關節置換等。
五、麻醉可能產生的風險或後遺症?可以如何緩減或避免?
麻醉雖然現代醫學已相當安全,但仍有可能產生風險或不適,其嚴重程度因患者的年齡、健康狀況及手術的類型而異。以下是常見的麻醉相關風險及減緩或避免方法:
可能產生的風險或後遺症
1. 暫時性不適
噁心與嘔吐:麻醉藥物可能刺激胃腸道,術後常見。
頭暈或疲倦:因麻醉藥物對神經系統的影響。
喉嚨痛或聲音沙啞:全身麻醉時插管可能引起喉部刺激。
2. 較嚴重但罕見的情況
對於已有或潛在性心臟血管系統疾病或腦血管系統疾病
的病人而言,於手術期中或麻醉後則較有可能引發突發性急
性心肌梗塞、急性腦中風。
半身麻醉或其他區域麻醉病人有發生腰痛或頭痛的機會,
且有極少數可能導致短期或長期的神經傷害。
3.極少數的特殊情況
麻醉過敏反應:可能出現皮疹、低血壓,甚至危及生命的過敏性休克。
短暫性認知功能改變:年長者術後可能出現短暫的記憶力下降或思緒混亂。
惡性高體溫:對於特異體質的病人,麻醉可能引發
如何緩減或避免
1. 術前詳細評估與溝通
全面健康檢查:包括病史、過敏史和既往麻醉經驗,以量身制定麻醉方案。
溝通期待與風險:讓患者清楚了解手術過程與可能的不適。
2. 遵守術前準備事項
術前禁食:通常手術前8小時禁食,以降低胃內容物逆流的風險。
規律用藥:如有慢性疾病,需按照醫師指示調整用藥。
3. 手術全程的密切監測
麻醉醫師會持續監測患者的心跳、血壓、呼吸等生命徵
象,及時調整麻醉藥物的用量,確保手術期間的安全。
4. 術後即時處理與照護
控制疼痛與不適:如有噁心或喉嚨痛,可使用止吐藥或局部護理緩解。
早期活動與復原:術後適當的早期活動可降低併發症的風險,例如血栓或肺部感染。
雖然麻醉有潛在風險,但現代醫療技術的進步已使其相當安全。透過術前充分準備和術中、術後的專業護理,大多數風險可被有效降低,患者可安心接受治療。
六、全身麻醉、半身麻醉是病人可以自行選擇的嗎?
麻醉方式的選擇需根據手術需求與患者健康狀況決定,但醫師會與患者討論,尊重患者意願。例如:大型或高風險手術通常需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可適用於較簡單的手術,並減少全身麻醉風險。
七、高齡長者透過全身麻醉進行手術,是否有方法減少風險?
高齡患者全身麻醉風險較高,但可採取以下措施降低風險:
1. 術前充分評估:確定心肺功能及基礎疾病的控制情況。
2. 最佳化麻醉藥物劑量:選擇對長者較溫和的藥物,避免副作用。
3. 縮短手術與麻醉時間:減少暴露於麻醉藥的時間。
4. 術後加強監護:及早發現併發症,如術後譫妄或呼吸問題。
八、神經阻斷術減痛法相較於傳統止痛方式,真的可以大幅降低術後疼痛感嗎?
神經阻斷術(如神經阻滯麻醉)在手術中注射局部麻醉藥阻斷疼痛信號,術後數小時至數天內效果顯著。與傳統口服止痛藥相比,優勢包括:
1. 減少術後疼痛,提升舒適度。
2. 降低使用鴉片類止痛藥的需求,減少相關副作用(如噁心、便秘)。
3. 幫助患者更快恢復活動能力。
九、自控式靜脈減痛、自控式硬脊膜外減痛,適合哪些人?該怎麼選擇?
1. 自控式靜脈減痛(PCA)
原理:通過靜脈輸注止痛藥(如嗎啡、芬太尼),由患者根據疼痛情況自行按壓控制按鈕給藥。
適用人群:
需要短期術後疼痛控制者,如腹部手術或四肢手術的患者。
無法接受硬脊膜外麻醉者,例如存在脊椎異常或凝血功能異常的患者。
優點:
操作簡單:不需要特殊的插管手術,通過靜脈管即可完成。
即時止痛:患者可根據疼痛程度自主調整給藥頻率。
適用廣泛:適合多數術後情況,尤其是對硬脊膜外麻醉禁忌者。
缺點:
止痛效果有限:對於大手術或長時間疼痛,效果可能不如PCEA明顯。
副作用:可能引起噁心、嘔吐、呼吸抑制等,尤其是使用阿片類藥物時。
2. 自控式硬脊膜外減痛(PCEA)
原理:將止痛藥(如局部麻醉劑+鴉片類藥物)注入硬脊膜外腔,阻斷疼痛信號傳遞,患者可自主調整劑量。
適用人群:
需要長時間、強效術後止痛者,例如剖腹產、脊椎手術或胸腹部大手術患者。
對疼痛敏感,或需要早期下床活動的患者(如產婦)。
優點:
止痛效果強且範圍廣:針對局部疼痛控制效果顯著,且不影響全身意識。
恢復活動功能:有助於早期下床活動,符合加速康復外科(ERAS)理念。
藥物需求減少:通常所需的阿片類藥物劑量較低,副作用如噁心、嗜睡等減少。
缺點:
技術依賴高:需專業醫師進行硬脊膜外插管,對操作和設備要求高。
潛在風險:可能引起穿刺部位感染、血腫或局部麻木等。
不適合某些患者:如有凝血異常或脊柱病變者。
總結來說,PCA適合短期疼痛控制的患者,操作簡單,但止痛範圍有限;PCEA適合需要長時間、強效止痛的患者,止痛效果更好,但需考慮操作風險與禁忌症。在醫師專業建議下,患者可根據自身需求選擇最適合的止痛方式。
十、疼痛門診感覺很神祕?跟一般骨外科或復健科哪裡不同?
疼痛門診專注於針對慢性疼痛或術後疼痛的整體管理。不同於骨外科或復健科,疼痛門診的特色包括:
1. 多學科合作:涵蓋藥物治療、神經阻滯術及心理輔導等。
2. 個性化方案:根據患者疼痛原因及狀況制定綜合治療計畫。
3. 非侵入性治療:如使用鎮痛泵、激光治療或神經調控技術。
4. 解決復健或骨科未能處理的慢性或疑難疼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