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賓:宋能正老師 多納文化藝術工作坊負責人
多納部落傳統經濟生產以山田燒墾農耕為主,但受限於自然環境條件(平原少、水源缺)其耕種技術尚未習得施肥灌溉之技術,且無獸力可使用,因此產量也不高,收成僅能維持家庭自給自足狀態,故而需以採集、狩獵、魚撈及畜養來供給平日生活之不足。在過去的傳統生活,並沒有大量囤積食物的習慣,穀倉所存放的糧食也僅能維持其未來一年直至下次收成的數量,彼此因換工以及共耕等生活模式使得彼此樂於分享收穫。 黑米祭活化經濟效益及感受~ 由於過去農業時代生活以及經濟收入遠不及工商業,使得原鄉族人出現往都市集體遷徙的現象,加以外力五光十色的便利生活,願意留在部落從事傳統農業生產的人口大量減少,也使得部落荒廢的耕地愈來愈多,間接影響黑米的產量及其所形構文化脈絡裡的一切生活習俗。 觀光與文化之衝擊~ 推動觀光政策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改善在地居民生活,此舉意味著「觀光」本身即有促進發展、文明的意涵在。而在原住民族地區,觀光通常以在地族群文化作為基礎,搭配現代化措施來推動,因此當地居民在融入現代化生活的同時也不斷的學習傳統文化,而此種因為推展觀光而被「傳承」的傳統是來自「經濟價值」的定位,而並非族群本身民族意識所使然。而黑米祭的再現,對於部落經濟價值與文化效益的提升是否真的有所助益? 黑米祭型塑多納部落族人文化之認同~ 各族群為強化族人的民族自信及內部凝聚力,莫不致力於文化保存與發展,因此我認為族群認同的基礎就是文化的認同。當多納居民欲凸顯聚落認同時,就應該運用語言、歷史記憶、和「黑米祭」,作為區辨自己和茂林、萬山兩村的族群表徵。當多納居民欲凸顯茂林區或下三社群的部落認同時,便運用行政區、學術分類、語言和族群歷史記憶,作為區辨與東魯凱、西魯凱兩群的族群表徵。因此在不同情境下,下三社人透過文化遺產意義和社會記憶的操作,來界定族群認同的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