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小兒疝氣
受訪者: 高雄榮民總兒童外科王國強醫師
小兒腹股溝疝氣俗稱「脫腸」,是小兒外科常見需要手術的疾病。家長通常可以在腹股溝處(大腿與腹部交界處)看見腫大,有時會自行回復平坦,但也可能發生腸子卡住回不去,造成腸道壞死,甚至引發腹膜炎、敗血症。小兒腹股溝疝氣的成因幾乎都是先天性腹股溝鞘膜未閉合所產生的疝氣,發生機率為百分之三,在早產兒發生的機會可高達30%。男生發生的機會約為女生的5~8倍。右側(約55%)較左側(約30%)容易發生,兩側同時發生約占10%,有的病童有家族史。
主要症狀是腹股溝部位的腫塊,原因是腹腔內容物掉落至疝氣囊中所致,滑出的臟器可能是小腸、闌尾、 網膜等,女生偶而是卵巢或輸卵管。多半發生在哭鬧、用力活動、激烈咳嗽等造成腹壓增加的時候。當發現腹股溝腫塊時,應使其平躺並安撫,輕輕將硬塊試著推回去。若發現硬塊推不回去,應儘速送至急診就醫。在急診處兒童外科醫師會評估病童情形,嘗試將疝氣推回,並安排擇日手術,若是仍然無法推回,則須安排急診刀,避免後續發生腸壞死而需切除腸子的情形。另有一種情形是陰囊部位腫大,但腹股溝位置沒有明顯突出,這可能是陰囊水腫,並不需要急著開刀,可由理學檢查或是超音波檢查判別。
由於年紀愈小,愈容易腸子卡住且不被發現,不開刀的相對風險較高,一般建議儘早接受手術治療。手術在全身麻醉下進行,有麻醉醫師全程照顧,在無藥物過敏、先天性心臟肺臟疾病的病童,麻醉的風險並不會比成人高,但如果近期有發燒或呼吸道感染的狀況,則建議與麻醉及手術醫師討論後再進行。手術方式分為傳統手術或是腹腔鏡微創手術,主要目的都是將未關閉的鞘膜結紮縫合,並切除多餘疝氣囊,使腹內臟器不再滑出。不同的手術方式有不同的優缺點,可與手術醫師討論。通常只對疝氣該側進行手術治療,在雙側腹股溝腫大、早產兒、接受腹膜透析或裝置腦室引流管的病患則建議雙側同時手術。對於較大幼兒、女性、雙側或復發型疝氣者更可考慮微創(腹腔鏡)手術。
一般術後可以不需住院,在年紀較小的嬰幼兒或早產兒,或合併有其他疾病的病患則建議術後住院觀察。手術麻醉退後,若意識恢復良好及無嘔吐狀況,可先試喝開水。半小時後無不適狀況,則可由口進食。在傷口照護方面,傷口不須拆線,也不需特別換藥。若傷口沾溼,可將傷口擦乾後,自行換藥。若傷口有疼痛狀況,可服用醫師開立的止痛藥。據統計單側疝氣手術後於對側發生疝氣的機率約為6%,同側復發率低於2%。但仍建議家長於兒童洗澡時進行觀察,若有疑似復發情況, 應回診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