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腎病的中醫藥保健
受訪者:高雄市立中醫醫院吳瀚德醫師
台灣尿毒症新病人、累積病人數世界第一
大多數台灣人很熟悉「肝病是國病」這說法,卻不知道腎臟病也變成台灣新國病。根據2020年台灣十大死因統計,腎炎、腎病徵候群及腎性病變位居第九位。
美國腎臟病登錄系統《末期腎臟病2019年年報》顯示,台灣末期腎臟發生率(新生病例)和盛行率(累積總病人數),都是世界第一。
※自我檢測表:
1.身體是否持續水腫且伴隨泡沫尿兩天以上?
2.每日排尿量<500cc,或>3000cc?
3.觀察尿液顏色是否有渾濁或泡沫(蛋白尿)?
4.是否有高血壓或貧血?
5.常感到疲倦、噁心?
6.持續不明原因的感冒、發燒?
7.非發炎或肌肉拉傷引起的腰痠?
備註:若有以上症狀都可能是腎臟病的警訊,如果你有其中一個症狀,最好趕快到醫院檢查。
※腎臟的生理功能:
•廢物(尿毒素)排除
•調節體內水分
•紅血球生成素---刺激骨髓製造紅血球
•維生素D3合成---預防骨質疏鬆
•製造腎素、血管張力素,血壓調節
•血液酸鹼度
•電解質平衡
※何謂腎炎?
腎臟發炎儘管都叫做腎炎,但是病因、病理、病程經過都有很大不同,所以在預防、治療、康復、預後等環節,都有很大的區別。
•腎盂腎炎是感染造成的,尿道感染
•腎小球腎炎是免疫介導的反應性疾病,其主要病變發生在腎小球,有一小部分與遺傳因素有關
•間質性腎炎,則是由於毒性反應侵害腎小管導致的腎病。
※腎盂腎炎(1)
•腎盂腎炎是尿路感染中最具臨床意義的疾病,由細菌(極少數由真菌、原虫、病毒)直接侵襲所引起。腎盂腎炎分為急性,慢性兩期,好發于女性。
•致病菌:引起腎盂腎炎的致病菌以大腸杆菌為最多。
※腎盂腎炎(2)
急性腎盂腎炎的臨床表現:
1、起病大多急驟,常有寒戰或畏寒,發熱(體溫在39度以上),全身不適,頭痛,乏力,食慾減退,惡心嘔吐。如果有上呼吸道炎時,則症狀頗似感冒。
2、泌尿系統症狀
大部分病人有腰痛或腎區不適,常有尿頻,尿急,尿痛,膀胱區壓痛等尿路刺激。
3、尿變化
尿變化是腎盂腎炎必有的表現,需尿液檢查。
※腎小球腎炎臨床上分幾種?
大致分為急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小球腎炎及腎病症候群。急性腎小球腎炎為特發的,常常在感冒或發炎後伴隨發生,急性腎小球腎炎有時會自愈,有時會導致腎臟功能衰失,必需給予適當的治療才會痊愈,
※腎小球腎炎(2)
急性腎小球腎炎的早期症狀如下:
臉皮水腫(早上最明顯)、小便有血、小便變少。
慢性腎小球腎炎的早期症狀如下:
高血壓、血尿或蛋白尿、下肢水腫(腳踝部位)、小便有泡泡。
腎小球腎炎(3)
※如何診斷腎小球腎炎?
當你有上述症狀時,必更進一步的檢查才能證明得了腎小球腎炎。
一. 小便檢查出現血尿及蛋白尿
二. 抽血檢查,可幫助醫師了解腎臟功能受損的程度,及患上那種腎小球腎炎。
三. 切片檢查,有時醫師會要求作腎臟切片檢查,利用很細的針打到腎臟,抽取10至
20個腎元作病理診斷。
※間質性腎炎(1)
病因:與腎毒性藥物、環境中的毒素等有關,例如解熱鎮痛和抗風濕藥物等。
病理:主要病變在腎小管,腎小管的濃縮功能受損,腎小管萎縮,間質細胞浸潤和纖維化,以慢性較多見。
檢查:尿比重降低,尿滲透壓降低。
※間質性腎炎(2)
間質性腎炎早期症狀有哪些?
注意有無多尿、煩渴、噁心、夜尿、肉眼血尿、肌無力、軟癱、關節痛等表現,此外還需注意有無發熱、皮疹、顏面部蝶形紅斑、皮下出血點、關節紅腫、貧血、高血壓及感染灶。
※間質性腎炎(3)
• 診斷藥物引起之急性間質性腎炎,首先要確認是何種藥物引起,臨床醫師對於比較常見會引起急性間質性腎炎藥物要熟悉。
糖尿病、高血壓為台灣末期腎臟疾病主要原因與族群
※腎臟可能拉警報的指標。
•「泡」沫尿;
•「水」腫水分排不出去;
•「高」血壓會導致腎功能不佳;
•「貧」血;
•「倦」怠為腎衰竭。
•腎臟功能為過濾血液,血糖過高會傷害血管,侵犯到腎臟的微血管時,就會造成腎功能異常;若糖尿病未控制好超過十年,就可能出現尿毒症等併發症,可能要洗腎。而高血壓會使血管硬化,也會影響腎臟;
腎功能不好患者,通常血壓也會較高。
※我的小便有泡泡,是不是腎臟出了問題?
• 小便起泡是主觀的感覺,就理論上來說,泡沬產生的多少和衝力大小有關。此外,泡沬產生的多寡又和濃度有關。濃渡越大,越容易產生泡沬,且泡泡存在越久。所以可以理解的是,男生站著尿尿,會比女性容易有泡泡(因為衝力較大)。
•許多人都以為尿裡有泡泡,就一定是蛋白尿,其實不然,有可能前一天晚餐吃了太多的肉或蛋等高蛋白食物引起。腎臟是排除蛋白質代謝產物的主要器官,經過一整個晚上的代謝,尿液中的尿素增加,小便就容易出現泡泡。
要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蛋白尿?可以仔細觀察清晨第一泡尿的變化。因為睡了一整晚沒喝水,尿液濃度增加,此時最為準確。如果是蛋白尿,泡泡通常較細、黏稠,可能過了10分鐘,泡泡依然存在。所以小便有泡泡並不一定表示腎臟有問題。
※要如何去區分腎臟有無問題呢?最簡單直接的方法是做個尿液檢查,看看尿液中是否含有過量的蛋白質、糖份、白血球、紅血球或其他物質。
•小便起泡常見於有蛋白尿的病人,如果尿液檢查沒有蛋白尿,那可稍微放心,表示目前小便起泡的情形是正常的,除非泡泡愈來愈多,否則不需進一步處理。
•如果尿液檢查有蛋白尿,腎臟可能出問題了;當發現尿有潛血或蛋白尿時首要考慮當時身體是否有不正常的小便症狀,如果有,可能要等到身體恢復正常後再檢查一次,看是否仍有尿潛血或尿蛋白。
•臨床上也常見到高血壓或糖尿病的病人,尿液檢查會出現微量尿潛血或尿蛋白,等到血壓或血糖控制穩定後,尿潛血或尿蛋白便會消失。
※什麼是蛋白尿?
•對於成人而言,蛋白尿是指每一天尿中的蛋白量超過150mg。
•陰性(negative):當次尿蛋白少於10mg/dl
•微量(trace):當次尿蛋白為10-20mg/dl
•+:當次尿蛋白為30mg/dl
•++:當次尿蛋白為100mg/dl
•+++:當次尿蛋白為300mg/dl
•++++:當次尿蛋白為1000mg/dl以上。
•當報告為+,可能暗示每天約有300-400毫克的尿蛋白從尿液中流失,這樣程度的尿蛋白,已經達到臨床上蛋白尿的定義。
※蛋白尿的主要原因有四種
•腎小球的病變,造成腎小球本身通透性改變,使正常的血漿蛋白被濾出(例如腎病症候群)。
•腎小球濾出大量的異常血漿蛋白,超過腎小管回吸收的極限(例如多發性骨髓瘤)。
•在發炎或腫瘤的存在下增加組織蛋白的分泌(例如腎盂腎炎)。
•另外,有少數遺傳性疾病,會造成腎小管無法回收正常濾出的少量蛋白質(例如Fanconi症候群)。
蛋白尿並非都是惡性的!也有良性的蛋白尿
•良性的蛋白尿,是指無其他腎臟病、全身性疾病或尿液沈渣異常的蛋白尿,常見原因可能是發燒、劇烈運動、壓力、懷孕,少部分與姿勢改變有關,這類患者大多以暫時性的蛋白尿表現,並不會併發慢性的
腎功能變化。
※台灣地區慢性腎臟病與末期腎臟病可能的原因:
糖尿病、高血壓
老化因素
慢性疾病因素
原發性腎臟疾病
藥物因素
環境毒物因素
慢性感染因素
治療與照護因素
腎小球過濾率GFR
美國國家腎臟病基金會:評估腎功能的最佳指標定義:每分鐘有多少水分經由腎小球過濾出來。顯示腎小球過濾血液以形成尿液,排泄毒物的能力。
GFR正常值為100~120ml/min。
GFR是由BUN(尿素氮)、Cretinine(肌酸酐)換算而來的。
※BUN尿素氮
•BUN是短期尿毒指數,代表對腎臟排泄蛋白質代謝物的能力,若吃很多肉類或胃出血,BUN會暫時上升。
•BUN正常值3至23mg/dL,超過24即表示腎功能異常,超過80為末期腎臟病,超過100稱之為尿毒。
Cretinine肌酸酐
•Creatinine是長期尿毒指數,代表腎臟排泄身體肌肉代謝產物的能力,數值通常很穩定,不會大起大落。
•Creatinine正常值0.3至1.5mg/dL,超過1.6即表示腎功能異常,超過8為末期腎臟病,超過10稱為尿毒。
※腎臟病分期
•如果腎臟功能受損,很難恢復到原來的正常功能,就稱之為慢性腎臟疾病。
•慢性腎臟疾病是以腎絲球過濾率(GFR)來當作指標,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期、第二期慢性腎臟病的症狀:腎功能約為正常人的60%~90%。常出現蛋白尿、夜尿、血尿、水腫。
第一期、第二期慢性腎臟病治療及注意事項:
•持續門診追蹤及藥物治療,運動及生活要規律,不抽煙,不喝酒,不熬夜。
•血壓控制:140/90以下。
•血糖控制:空腹<110mg/dl,飯後<140mg/dl。
•飲食調整:低油、低鹽、低糖。
第三期、第四期慢性腎臟病的症狀:腎功能約為正常人的15%~59%。蛋白尿、泡沫尿、水腫、疲倦、骨頭痠痛、頭暈、高血壓、高血脂、皮膚癢。
第三期、第四期慢性腎臟病治療及注意事項:
•持續門診追蹤及藥物治療,運動及生活要規律,不抽煙,不喝酒,不熬夜。
•治療貧血:中藥、紅血球生成素、鐵劑。
•預防骨頭病變:要限制高磷飲食。含磷較多的食物,以肉類最為常見;相反的,肉類所含的鈣卻少之又少。一個手掌大小的4兩的瘦肉,只有20毫克左古的鈣,但卻含有將近200毫克的磷,吃過多的肉,會導致鈣的流失。磷亦廣泛存在含有食品添加物的加工品、零食和速食簡餐之中,長期攝食這些食品,造成過量的磷,影響到鈣和鐵的吸收。
第五期慢性腎臟病的症狀:腎功能約為正常人的15%以下,已經無法排除體內代謝廢物與水份。
•容易出現疲倦,皮膚色黑黯沉,噁心嘔吐,心律不整,水腫,食慾不佳。
※腎臟保健的重要性:
為甚麼要強調腎臟保健?
正常人的生理狀態:從35-40歲以後,腎功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衰退許多腎功能的惡化/傷害是可以避免的。
※預防勝於治療
腎功能惡化發生後,常常沒有明顯的症狀,因而不易被發現。腎功能惡化一旦發生,常常是無法完全恢復的。
※如何保養我們的腎臟?
「三從四不得」
「四不一沒有」
「三避三控」
「三少」
「三從」:腎臟功能受損的病患要遵從
「四低飲食」:低蛋白、低鉀、低磷、低鹽
「護腎三三」:有長期服用藥物的民眾屬慢性腎臟病的危險族群,每3個月作3項腎臟功能定期
檢查: 驗尿,驗血,量血壓遵從「醫師指示」
「四不得」:
「危險飲食」:高磷、鹽、鉀、蛋白食物要不得
「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要不得
「濫用藥物」要不得
「暴飲暴食」的行為要不得
四不一沒有:不抽菸、不用不明藥物、不用非處方葯物、不憋尿、沒有啤酒肚
三避三控:避免感冒、避免過度勞累、避免傷害腎臟的藥物與檢查
控制血壓、控制蛋白尿、控制血糖
三少:少油、少鹽、少糖
多喝水,不要憋尿,不要吃來路不明的藥物,止痛藥吃多了也會傷腎
※飲食原則
<